服务热线:1357056791515603072746

微信二维码

两会说环保|VOCs监测相关提案你要知道

来源:本文来源于综合网络 | 发布时间:2022-04-06 | 分享:

47ae525e2f7e6c1d19acdad82973607.png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

今年全国两会,农工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开展全面调查,科学评估VOCs排放。考虑其特点和主要排放源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估细则,充分考虑涉及VOCs排放的关键环节。

“十三五”期间,各地已开始着手摸底调查VOCs的主要来源和排放量,并修订了重点行业VOCs排放标准和管理制度等文件,部分行业基本实现 VOCs 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减排。然而,VOCs作为“十四五”空气质量监管考核指标,其治理仍存在挑战。
挑战1 目前尚未制定详细的考核统计细则,摸清VOCs总量排放仍存在困难;
挑战2 不同种类的化合物监测技术有差别,非专业机构和人员提供切合实际的监测数据存在技术障碍,VOCs的监测技术有待提升;
挑战3 需综合考虑执法监督人员对VOCs的分析和认知能力,VOCs的执法监督存在挑战;
挑战4 现有的VOCs污染防治技术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不具备持续性,VOCs的减排技术有待创新;
挑战5 生活中VOCs排放的环节无处不在,VOCs的减排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05f28a3e43db6526cc4cb276bdf50e.png

稿件来源:农工党中央网站







                                                         为此,一起来聆听两会期间关于VOCs的声音


74a5f5eaa564a841b038d49f2293e40.png

全国政协委员 钱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提交了题为《加快建设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的大会发言。

1.加强VOCs组分监测,共享VOCs组分监测数据

钱锋表示,空气质量监测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尤其需要按照“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要求整体布局,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然而,目前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和监测网络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

钱锋提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于近日印发,提出在示范区内实施环境监测联动和环境质量数据共享,他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一是开展监测现状调研。对长三角地区现有空气质量监测的国控点、省控点、市控点及部分县级点位现状、位置、周边环境和功能属性开展调研,梳理各监测站点的功能属性和各地市需求,整合现有空气质量监测资源。根据点位功能和区域定位,先期组建示范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空气质量联合发布的网络平台。

二是制定分阶段建设目标。根据各城市空气监测站点和网络平台建设情况,逐步扩大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接入点。优化空气监测网络,力争覆盖城市站点、交通站点、背景站点、传输通道点等。除常规监测六因子和气象六参数外,还需加强并完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的监测,每个城市按要求先共享出1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监测数据,接入区域共享空气发布平台。

三是加强监测数据共享。加强区域内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加强对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区域传输路径确认、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推进长三角地区空气监测与气象数据共享机制,将区域内空气质量超级站及相关气象站数据纳入数据平台,为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同类型天气形势下大气污染的研判和预警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为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是统一监测标准和质控体系。统一重点源大气排放标准,实现长三角地区行业排放标准及准入机制一体化。根据各地排放清单和企业名录,确定大气污染重点管控企业及对PM2.5和O3贡献大的行业,实施区域内重点企业固定源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控、数据共享和重污染天气等区域联防联控期间统一调度。对接入网络的站点实施统一的质控和质保,以使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的管理具有统一标准和统一管控。

五是建立监测信息公开机制。在长三角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初步健全的基础上,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向社会发布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常规监测因子及实时空气质量评级等信息,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

53b716cd55b31155ba66efb22e71e44.png

全国人大代表 凌云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长凌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规范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市场行为的建议》。

2.县级环境监测站尚不具备VOCs监测能力!社会环境监测公司需规范约束

凌云表示,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指标和频次日益严格,相应的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但在全国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原市级环境监测站人员全部上划至省级,市级不再设立监测站,监测事项只能由县级监测站或委托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承担。

“从监测能力来看,县级监测站尚不具备VOCs等污染物指标的监测能力。而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起步晚,存在专业检测人员短缺、内部管理不规范、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情况,影响了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凌云说。

凌云指出,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规范性意见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行业准入、业务范围、能力认定、运营管理和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目前社会化监测机构只要通过省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计量认证,就具备了向社会提供有法律效力监测数据的检测资质,可以开展环境检测服务。

但该项认证仅是对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对社会化监测机构的人员配置、质量管理体系、机构运行机制等并无具体要求,通过认证的机构不一定都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

据此,凌云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或指导意见,明确生态环境部门监管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进一步规范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市场行为,引导第三方环境监测行业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

文字及图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于网络,仅作为分享交流,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文字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以作处理!